摘要:历史土地集约利用重建是深入探究气候变化机制和影响的基础。本文从地方志和期刊论文中提取了清代以来华北平原不同地区(点)、不同时段的作物熟制及种植组合信息,据此重建了清代、中华民国(1912—1949年)、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6个时段华北平原作物熟制及主要种植组合的时空演变,并探讨了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华北平原作物熟制较稳定,以一年一熟和两年三熟为主,一年一熟主要集中在平原北部,两年三熟则多分布在河南和山东省。在灌溉和农业技术的驱动下,20世纪60—70年代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作物熟制演进为一年两熟、一年两熟与两年三熟混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则以一年两熟为主。(2)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华北平原作物种植组合较稳定,一年一熟主要为谷、高粱等作物春种秋收,两年三熟作物组合以春玉米、冬小麦、豆类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年两熟制作物组成在山东、河南、河北为冬小麦—夏玉米,在淮北为冬小麦—水稻;两年三熟制作物组合中夏作物由豆类发展成玉米/谷类。(3)清代以来,华北平原始终具备发展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的热量条件。热量变化并不是驱动华北平原清代以来熟制演变的主导因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多熟制的快速发展。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作物熟制及主要作物种植组合重建
3.2.2 作物熟制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华北平原作物熟制及其种植组合的演化过程特征
4.2 作物熟制演化的驱动力分析
5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