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承载能力是资源环境领域持续近两个世纪的经典命题,其概念与研究框架不断被更新,但始终聚焦在人地矛盾与可持续性。本文构建了人地关系分析框架,系统解析国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演化过程,通过国外趋势与国内外对比分析,提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重点方向。研究发现:(1)国外承载能力概念根植于(新)马尔萨斯主义理论,由资源供给、环境污染、生物圈退化等矛盾扩展为人地关系系统性矛盾,经历了资源承载能力(始于19世纪)、环境承载能力(始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始于20世纪90年代)、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始于21世纪10年代)4个研究阶段;(2)承载能力在国外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概念内涵,即使在同一学科领域也可能存在不同应用场景与适用范围,且由于挂钩政治经济学理论,因技术进步、市场机制与时空有限性等产生争议,因此其概念讨论与使用需加以约束和明确;(3)当前中国承载能力研究与国外几乎同步,其优势在于人地关系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区域尺度研究,但在全球尺度、自然与社会科学理论方法融合等方面仍有对接和追赶空间。本文建议围绕学科融合与理论、尺度效应与机理、模型—数据融合与集成、不同空间单元与典型类型区应用、政策体系与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继续深化创新中国特色承载能力研究与应用。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地关系分析框架
3 国外承载能力概念与研究框架的演化过程
3.1 人口增长与资源供给关系——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3.2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环境承载能力研究
3.3 人类干扰与生态韧性关系——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研究
3.4 人类福祉与自然系统关系——自然系统承载能力研究
4 国外趋势分析与国内重点方向
4.1 国外趋势分析
(1)承载能力概念始终不断演化且推陈出新
(2)由传统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涌出新学科新理论
(3)由人地系统某一局部或维度扩展为复杂系统整体
(4)新观测技术与模型—数据融合新方法促使时空尺度不断拓展
(5)对全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空间治理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日益加深
4.2 国内外对比分析
4.3 国内重点研究方向
4.3.1 学科融合与理论研究
4.3.2 尺度效应与机理研究
4.3.3 模型—数据融合与集成研究
4.3.4 不同空间单元与典型类型区应用研究
4.3.5 政策体系与体制机制研究
5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