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特殊的地表-地下双层渗漏结构使得边坡地表和地下水土流失严重,缺土少水制约了该地区生态恢复。因此,本文设计了石漠化边坡上新型梯级植被板槽的技术方案,实现像“坎儿井”似的土-水上下分层共蓄的植被恢复。为探究新型植被板槽结构的降雨集蓄和耐旱持水能力,设计并开展了不同降雨强度、不同植株数量的植被板槽模型试验,分别在降雨与随后30d干燥条件下,对比分析降雨强度与植株数量对植被板槽模型蓄水与持水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植被板槽结构能有效蓄水与持水,在没模拟坡面径流汇入板槽的情况下,降雨强度越大,植被板槽蓄水效率越高;在雨后干燥期间,蓄水腔的蓄水深度越深,竖向吸水带的吸水效率越高;特别地在干旱季,为了减少表面洒水浇灌的浪费,往类似“坎儿井”的板槽底部蓄水腔沟补水是必要的。本研究对于促进石漠化边坡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作用。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石漠化边坡植被板槽降雨集蓄与耐旱持水的模型试验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石漠化边坡植被板槽的模型试验
2.2.2 模型箱制作与传感器埋设
2.2.3 干燥阶段蓄水腔外吸水带暴露长度对土体吸水过程的影响试验
3 石漠化边坡植被板槽模型降雨和干燥阶段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降雨阶段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3.1.1 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入渗量和溢水量
3.1.2 不同降雨强度和不同植株数量下蓄水深度
3.1.3 板槽模型内土壤在不同位置处含水率变化
3.2 干燥阶段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随蓄水腔水位下降吸水带不同外露长度下各试验组吸水量变化和土体水分的日变化量
3.2.2 各试验组中土壤的体积含水率变化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