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信息分析及实验验证探讨温胃舒颗粒对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治疗作用

2025-04-06 100 1.59M 0

  摘要:目的:将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动物实验相结合,开展温胃舒颗粒对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收集温胃舒活性成分和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和中医药整合药理学平台(TCMIP)筛选出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靶点;使用Cytoscape筛选出温胃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核心靶点,并通过分子对接进行验证。采用食醋灌胃和夹尾刺激的复合造模法制备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温胃舒颗粒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g·kg-1)、多潘立酮组(3.0 mg·kg-1)和附子理中丸组(0.8 g·kg-1),并设置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14 d。给药结束后观察大鼠的体质量、证候变化及胃肠推进率,使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胃肠组织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和组织中的脑肠肽含量变化,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胃窦组织中干细胞因子(SCF)和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共筛选得到药物靶点305个,疾病靶点1 140个,交集靶点116个,Cytoscape分析得到104个核心靶点。通过对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确定温胃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核心通路为SCF/c-Kit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温胃舒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SCF和c-Kit的结合能均<-5.1 kcal·mol-1。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P<0.05),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明显降低(P<0.01),胃黏膜组织出现轻微组织脱落,十二指肠组织出现轻微炎性细胞浸润,血清和组织中胃泌素(GAS)、5-羟色胺(5-HT)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P<0.01),生长抑素(SS)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增长、证候评分有所改善,胃粘膜和十二指肠组织的低度炎症得到缓解,温胃舒颗粒高剂量干预可提高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P<0.05,P<0.01),提高血清和组织中GAS、5-HT和VIP相对表达量(P<0.05,P<0.01),降低SS相对表达量(P<0.05,P<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组织中SCF和c-Kit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胃舒颗粒干预后可提高SCF和c-Kit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温胃舒颗粒对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SCF/c-Kit信号通路,提高胃肠动力相关。

  

  文章目录

  

  1材料

  

  1.1 动物

  

  1.2 药品、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网络药理学研究

  

  2.1.1温胃舒颗粒有效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2.1.2疾病相关靶点收集和温胃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证FD作用靶点筛选

  

  2.1.3药物-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2.1.4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构建

  

  2.1.5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

  

  2.2 分子对接

  

  2.3 造模与分组

  

  2.4 给药

  

  2.5 大鼠的一般状态观察

  

  2.6 样本采集

  

  2.7 胃排空率与小肠推进率检测

  

  2.8 大鼠胃黏膜组织和十二指肠组织病理检测

  

  2.9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