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掌握上海市杨浦区蚊虫种群构成和密度季节消长趋势,为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选择杨浦区不同生境的12个监测点,2019—2023年期间采用CO2诱蚊灯法开展成蚊监测,分析杨浦区蚊虫种群及密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 2019—2023年,共监测捕获雌蚊1 321只,总密度为0.16只·(灯·h)-1。共捕获3种蚊虫,按构成比依次为淡色库蚊(87.28%)、白纹伊蚊(12.64%)和三带喙库蚊(0.08%)。季节分布呈典型的单峰型,6—8月为蚊虫高峰期;生境分布方面,蚊虫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居民区[0.18只·(灯·h)-1]、医院[0.13只·(灯·h)-1]和公园[0.11只·(灯·h)-1],且不同生境中的最优势蚊种均为淡色库蚊,淡色库蚊密度为0.14只·(灯·h)-1,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在3种生境中的构成存在明显差异(χ2=38.396,P<0.001;χ2=36.790,P<0.001)。12个监测点中,密度最高的达到0.40只·(灯·h)-1,蚊虫密度在不同街道间的分布相对均衡(H=1.559,P=1.000)。【结论】 CO2诱蚊灯监测结果显示杨浦区蚊虫密度相对较低,淡色库蚊是优势蚊种,夏季为蚊虫高峰期。面对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威胁时,应根据蚊虫分布和活动规律,制定更科学和有效的蚊虫防控措施。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地点
1.2 监测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蚊虫蚊种构成及密度
2.2 蚊虫季节消长趋势
2.3 不同生境蚊虫分布规律
2.4 不同街道蚊虫分布规律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