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解决方案(NbS),然而针对生态修复后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本研究在广东省海丰红树林湿地采集了1根1 m长的沉积物柱芯HF21-Man1,并以1 cm为分辨率切割,通过210Pb同位素定年技术构建沉积物柱芯自1885-2021年的年代序列,分析基本理化指标、碳氮含量、元素比值(C/N)及其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系统解析了人工红树林沉积物有机碳储量演变规律、累积动力学特征及其碳源贡献。结果表明:1)海丰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均值为16.31±2.59 g/kg,在约1950年以前人类活动较弱时期,有机碳含量较高,而在约1950年以来人类活动较强时期,有机碳含量总体下降;2)140年来湿地沉积物机碳累积速率均值为117.11±59.04 g/(m2·a),1m内的有机碳储量为146.69 Mg/ha。有机碳累积速率历史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人类活动较弱时期(约1950年以前)、种植农业发展阶段(1950~1990年)、养殖农业发展阶段(1990~2013年)、红树林种植阶段(2013~2021年)的有机碳累积速率分别为44.08 g/(m2·a)、98.56 g/(m2·a)、160.53 g/(m2·a)和154.70 g/(m2·a),其阶段性增长与围垦开发、养殖扩张等人类活动引起的沉积通量增加呈现显著正相关(R2=0.90)。红树林重建使碳累积速率提升38.85%,并增加了11.02 Mg/ha的碳储量;3)基于端元混合模型估算,沉积物有机碳源贡献依次为海洋来源(64.62%±13.15%、陆地来源(20.77%±7.36%)和红树林来源(14.60%±6.26%)。尽管δ13C和δ15N值在种植红树林阶段呈现显著负偏(Δ=-5.27‰)和正偏(Δ=4.06‰),指示红树林来源有机物贡献逐步增强。但是当前海丰红树林湿地碳储量(较全球均值低47.98%)与累积速率(较全球均值低28.15%)仍受限于生长环境、植被重建时间较短(<30年)和植被群落结构单一等因素。本研究通过构建百年尺度的高分辨率人工红树林湿地碳累积记录,为评估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固碳效益提供了实证依据,为制定和完善碳中和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指出需要建立长期且全面的监测体系以准确量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碳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