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龙氏牵引下正骨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但对于其生物力学起效机制尚未有明确报道。目的: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探讨龙氏牵引下正骨法改善颈椎椎间孔形变的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基于之前开发并验证的耦合头颈部骨骼肌的有限元模型,将模型导入LS-DYNA软件,分别对经典颈椎牵引与龙氏牵引下正骨法的3个手法(推正法、扳按法及摇正法)进行仿真模拟。C5作为目标节段,设置相关边界条件,在200 N牵引力的前提下,先后对颈椎施加向前、向左下拉力及向左侧轴向旋转的扭矩以模拟手法实施,记录分析椎间孔相对位移、相对角度、侧屈位移、椎间盘位移方向及应变。结果与结论:(1)推正法对椎间孔的相对位移作用最为显著,其中C5的位移可达15.6 mm,导致椎间孔容积增大;此外,椎间孔的相对角度变化整体更为明显,峰值可达22.9°;(2)在整体节段侧屈相对位移的改变中,摇正法产生的位移为扳按法的2.4倍,而推正法与经典颈椎牵引在椎体侧屈位移的改变上较为细微;(3)各正骨手法下的椎间盘位移方向均表现为向前,推正法、扳按法和摇正法在Y轴方向的位移分别为11.56,9.94和7.73 mm;(4)正骨手法使椎间盘产生向前的滑移应变,释放了后方受压节段的椎间孔容积;(5)相对而言,经典颈椎牵引对上述改变的效果不如正骨手法显著,无法达到相同程度的改变;(6)因此,龙氏牵引下正骨法相对于经典颈椎牵引更能够增大颈椎椎间孔间隙,改善椎间孔形变,原因在于其增加了颈椎椎间孔相对位移、相对角度和侧屈位移,增大了椎间盘位移并产生向前应变,从而使责任节段的神经得到释放,缓解其症状,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