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狗肉粉二维码

2024-04-30 杨德勇210 0M 0

  ——紫云风俗小景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地区,汉族以外,还聚居着十多种少数民族,以苗族和布依族为多,因而获国务院批准,于1966年2月成为民族自治县。

  

  县内有国家双遗产地和国家地质公园的格凸河风景区,其雄奇险峻峭拔的喀斯特地貌,融山、水、溶洞和丰富的物种、良好的植被为一体,在国际攀岩界享有声誉;其口头传承的苗族史诗《亚鲁王》,填补了世界苗族史诗的空白,也为世界民族文化研究补写了丰厚的一笔。

  

  紫云还有很多风俗,既展示着纯朴的民族风情,承载着民族发展艰难的历史,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携带着愚昧落后甚至血腥的东西,譬如逝者葬礼上的砍马。

  

  吃狗肉也是紫云的一种习俗。在爱狗人士看来,那简直是非常不讲道理的,极端残害动物的。其实,那应该是特定环境造成的。一则,我们苗族布依族,大多居住在贫瘠的高山或者低洼潮湿的谷地,可耕种的土地偏少,在过去,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也就只能养家糊口,能有余力养猪并且能把猪顺利养大的是少数,能吃上猪肉的人家和时间也就不多。牛是耕地用的,通常被看得比自己的命都还贵,哪能杀了吃肉?于是,只能养狗。养狗主要是为了防盗,半夜有哪家的狗狂吠,村子就不安宁,要听不到鸡犬之声,那村子也是死一样的沉静,让人心慌。再则,平时粗米蔌食,营养不够,体质自然就差,而狗肉,有滋补的功效,能够让人热血涌动,强身健体,精神倍增,于是,吃狗肉就逐渐成了习惯,而且还是款待嘉宾最富盛情的礼仪之一。

  

  紫云的卖狗肉,最早是乡村场坝边上极其简陋的“狗汤锅”,场坝附近的路边,三块石头支起一口半大铁锅,熬着足够的汤,狗肉事先在家里煮熟了的,根据食客的需要,一两或几两地卖,十六两秤,一角钱一两。小木板上切了,汤锅里一烫,连肉带汤舀出,醮了辣椒水就吃。常常是下酒,没有饭。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跟着外公去赶场,外公一角钱买了一两,也只切得细细的几片,外公劝说半天,我才尝一小片,又辣又腥,总吃不惯那怪味,或者说,那时候,我还根本没有品尝那怪味的积累和能力。后来,十六两秤被逐步取消了,卖什么都用十两秤,那狗肉就两角钱一两了。而且,在那种特定场合,根本找不到别的秤校验,卖狗肉的总要吃秤头,明卖一斤,暗地只给八两,所以,“狗八两”的欺诈,已是公开的秘密,从来无人计较。更有甚者,你要真能得到八两,就是人家很给你面子了,不少人甚至连八两都得不到。由于这样一些因素,在紫云,狗肉从来不登大雅之堂,不上宴席,甚至从来都是单打独斗,普通餐馆从来不卖狗肉,狗肉馆从来不搭配其他主菜,狗肉之外,只有些花生米、凉拌菜之类搭味。

  

  在紫云县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愿意,从早到晚,一整天都可以吃狗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狗肉。早餐有狗肉粉,中餐和晚餐,或炖或炒,尽情地吃。有的夜猫子,过贯了夜生活,凌晨一两点,三五成群,找一家卖宵夜的馆子,一两斤狗肉,或者十数只狗爪子,一壶便当酒,足够吃到天亮。

  

  每到冬至,紫云人通常是要吃狗肉的,或进馆子,或一家人自己弄,或约上十来个喜欢吃的,大家凑份子买它一整条,打平伙,总是充满了过节的喜气。

  

  紫云还有一个不经的传说。据说,有一个乡下人,好久了才到县城赶一次场,到一家狗肉馆门口,就被那诱人的狗肉香味锁住了,双腿总是迈不开,在门口看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走进馆子:“老板,狗肉多少钱一斤?”“二十。”“汤呢?”“汤不要钱。”“来两碗汤嘛。”老板恭恭敬敬地上了两大碗香气四溢的狗肉汤。那人坐着慢吹慢饮,汤喝完了,抬袖子把嘴一抹,大摇大摆走了。

  

  大概过了一个多月,那人又来到狗肉馆前,捏着兜里的二十元钱,又看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去:“老板,狗肉多少钱一斤?”“二十。”“汤呢?”老板一看,回想起了一个多月前那无偿的两碗汤:“汤啊,一块钱一碗。”“来一斤肉。”那人津津有味地吃完狗肉,剩着一大碗汤,实在喝不下去了,把那满是汗水的二十元钱给了老板,老板全收了,那人急道:“退一块钱啊!”“为什么?”“汤不是一块钱一碗吗?我还剩一大碗汤啊。”

  

  后来,我也逐渐习惯了吃狗肉,甚至体会到狗肉真正的滋补功效,身体强健起来,连感冒的次数都极少,吃狗肉的次数也逐渐多起来,印象很深的也有过几次。

  

  记得那是一九九六年,学子们都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即将上学的时节,我们所教毕业的家住火花考上大学的一位学生,专程找车来接我们去吃饭。那吃饭啊,绝不是大都市下灯红酒绿的应酬,而是一种学生及家长对老师多年辛勤付出而终于有了成果的衷心感谢,也是学生、家长和老师、学校之间实现下一个教育目标的起点。甚或说,是那些地方人才培养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记:新中国诞生近半个世纪了,某一个村寨考出了第一位大学生,了不起啊,那就是若干后生学习的榜样啊,得邀上亲朋好友热热闹闹喝上一天,而没有老师到场,又是绝对不完满的!

  

  我们去了,绿树掩映之下,没别的,就一口大铁锅,煮着一大锅狗肉。熊熊的火焰在锅边窜着,乌黑的火烟沿着铁锅的边沿翻卷着侵入汤与肉中,浑浊的肉汤沸腾着,把被烟火搅拌得乌黑了的浮油不断推向锅边。从大灶里扒出红红的柴火灰,一大把被火烟熏得黑里透着暗红的干辣椒在灰里一炮,宽大而满是老茧和皴裂的手掌一搓,全成了粉面,加上鲜花椒和切碎的狗肉香(薄荷),再来点姜葱蒜末和盐,大碗盛了,大瓢加进肉汤,老实说,这一切,大手大脚,粗糙而放浪,似乎还有些污浊,看起来一点都不顺眼。然而,吃起来的那种鲜香甘美,可是从来没有体会到的,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体会到过。

  

  还有一次,大概在二零零一年“双抢”时节,夏收作物刚抢收完,秋收作物抢着栽插的时候,我们学校的一位学生,到五峰山去看书,归途中一跤跌倒,就再没有起来。根据法医的检验结论,家长并没有来找学校索讨什么。约一个星期过后,保险公司请学校派人和他们一起把保险赔付送给家长。

  

  从县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巅簸,临近午饭的时候,我们一行五人到了火花某个村寨的学生家。学生的父亲赶场去了,兄嫂干完早上的农活刚回到家,一看我们来到,马上杀鸡招待,午饭过后,我们交谈等待之中,学生的父亲回来了,问过如何接待我们之后,满腔的怨气发向了儿子和儿媳:“我说,你们这么不懂事啊,我们家哪怕再是伤心事,人家领导也难得来嘛,要不是为了我们家的事,这么远,你们哪怕是请,学校领导也难得请到嘛,你们就这么小气?我不在家,你们就不能做这个主?杀只鸡就得了?不要多说了,再忙也不在这一天半天,赶快烧水,把那小狗打了。”那是一位年近花甲的农村男人,严峻的面容上,隐隐地现出新近的丧子之痛,更有着迎战艰难困苦的坚毅,微微透露的血色中,总带着对人的热情。那稳稳当当的字句,简直就是对儿子和儿媳的军令,刻不容缓。

  

  不到一个钟头,那狗肉就上桌了,还有狗灌肠,那可是在很讲究的场合并且有人会做才吃得到的美味啊!

  

  那狗肉和狗灌肠的味道,现在已无从说起了,而那伴着丧子之痛的对第一次到家的陌生人也以最高礼仪款待的热情,是我此生无论如何也忘不了的!

  

  在我离开紫云之后,随着旅游接待业的发展,紫云人在过去传统做法清炖的基础上,革故鼎新,发明了炒狗肉。紫云的炒狗肉,也算得一绝的了。

  

  吃得多了,根据品味,我也学做那炒狗肉,在贵阳实验三中,冬至吃我炒的狗肉,几乎就成了我们几个吃客的约定。同事们看着我所做的一切,我那从家中自带的磨得无比锋利的菜刀在朋友们面前一晃:“看看,我这刀才是切狗肉的,你们的那些,只配切白菜。”有一次,我把鸡蛋磕一个小洞,慢慢把蛋清加入切好的肉片,一位朋友不以为然地说:“哎呀,这老杨,连磕鸡蛋都不会啊?让我来!”只见他抓起鸡蛋,从中间使劲一磕,蛋清蛋黄齐下,我说:“你这是干的什么啊?我只要蛋清呢。”他们看着我炒,从开始用姜蒜治油,到最后上桌,中间添加的辣椒、薄荷等佐料竟然达十多种,大家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啧啧赞叹:“这老杨炒的狗肉啊,看来不只是美食,简直就是一种文化。”“别的狗肉我不吃,这老杨炒的狗肉,我得吃!”“老杨啊,你干脆别上课了,去开个馆子,卖炒狗肉得了。”大家觥筹交错轮番敬酒,谈天说地,直喝到醉眼迷朦了才散。

  

  紫云的狗肉粉,历史可以算得悠久了,印山街原来的一家小馆子,就只卖狗肉粉,现在都迁到格凸大道盖起高楼了。狗肉粉的价格,也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提升,我还在紫云工作的时候,普通早餐卖一两元一碗,它要三元;普通早餐卖三元了,它就五元。无论是三元还是五元,都只能偶尔吃次把解馋,我那时的财力,要像其他人那样天天吃,必然要入不敷出的。现在的情况,素粉酸菜粉都卖到了五元,肉沫粉六七元,辣鸡粉牛羊肉粉八九元,那狗肉粉啊,十元一碗!价实,货也真!远离家乡十多年了,偶尔回到紫云,早餐必然是心中恋恋不舍的狗肉粉。

  

  正如狗肉的不登大雅之堂一样,洋气干净的门面,味道总不那么正宗。看起来不怎么顺眼的,反而把那味道之美,做得淋漓尽致。

  

  堰塘边一家柴火狗肉粉馆,门口那煮狗肉的火烟把整个门面都熏得发黑,来吃的人总是络绎不绝。还不到七点钟,我们走进去:“老板,两碗。”刚用小碟子盛了酸萝卜、泡尖椒、脆干椒,找个位子坐下,老板就端上来每人一大碗粉,上面盖着满满的肉片,还有拇指粗细一公分左右长的三五节灌肠,上面再撒些切得很粗的鲜嫩狗肉香,香味扑鼻。自己根据口味再加上些柴火辣椒面,慢慢品味。那肉片,炖的正是火候,不不硬,颇有嚼劲;那灌肠,麻咸中带着独特的腥香;那薄荷的清凉,把一碗粉的麻、辣、咸、腥都衬托得恰到好处;那脆干椒,酥脆中微带辛辣;泡尖椒那抵抗不住的辣,就像一曲大合唱中领唱的女高音,直把所有腥香刺激都发挥到极限,而又始终掌控着主旋律。十多分钟一碗粉吃下来,鲜明的各种味道与口腔味觉强烈对抗,吃得鼻涕眼泪直冒,再把那满是麻、辣、盐味的一大碗汤慢慢喝完,一股暧流让全身热气四散,让人倍感痛快淋漓!

  

  我们刚付了钱。旁边一位二十多岁穿着简朴打扮入时的姑娘,从精致的拎包中拿出手机,对着墙上一照,又在老板面前一晃:“老板,付了哈!”我朝姑娘照的地方一看,两张二维码图片: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哦,这不起眼的被火烟熏黑了的狗肉粉馆,也可以不收现钱,使用电子数字支付了。

  

  在网络铺天盖地的今天,家乡的人们无论站在哪一座山上,在任何时间凭一部手机,就可以和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互通信息,进行交易,不必十元八元地数现钱,看一眼提示短信和账户下的数字变化就足够了。

  

  柴火熏黑了的餐馆,奇香的狗肉粉,上年纪的人现金支付,年青时尚的姑娘手机扫码支付,这就是紫云县城小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民俗习惯和悠久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的科学技术完美结合,构成了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