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典型城中村教育异托邦的空间特征与建构机制

2024-05-16 地理学报190 1.98M 0

  摘要:高速城镇化带来了城市多元空间的深度互嵌与交融,也衍生出不同的人地矛盾问题。其中,学校与城市内部各主体、各功能空间发生的空间摩擦现象仍然未被充分地认识和研究。选取广州市KL城中村内的一所民办打工子弟小学为案例,通过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以异托邦理论作为切入点,审视城中村打工子弟学校空间的异托邦属性,并解读学校作为异托邦式空间的生产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1)学校之于城中村是异托邦式的存在,被理解为城中村的一片“绿洲”;(2)学校为在城中村中保持自身空间的独特性和独立性,采用多种方式维护和强化其异托邦属性和边界;(3)学校与外部城市空间存在着复杂的空间摩擦和协商,但其在地方权力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研究在理论上揭示学校作为异托邦空间的社会性,延伸了人文地理学视域下对于异托邦空间研究的类型学,丰富了教育空间研究的知识体系,同时有望加深学界对城中村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生存困境的空间发生机制的理解,唤起社会各界对城中村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关怀,从而为城乡流动儿童创造一个更加良好、公平的教育环境。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文献回顾

  2.1 异托邦的空间内涵及类型

  2.2 城中村学校的异托邦属性

  2.3 地理学视角下的学校研究

  3 研究案例地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案例地

  3.2 研究方法

  4 学校作为异托邦:现代性背景下的城中村教育空间

  4.1 囿于城乡之间:KL村的经济理性与空间失序

  4.2 城中村学校面临的空间占领与冲击

  4.2.1 见缝插针式的空间侵占

  4.2.2 潜移默化式的价值观侵蚀

  5 学校作为城中村异托邦空间的建构策略

  5.1 学校空间的感知与边界感

  5.2 绿色、健康、规则理念的空间植入与边界强化

  5.3 师生和家长的身体表达和(自我)管控

  5.4 空间话语权的争夺与妥协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