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谷院里谈乡村自治

2024-05-17 文生170 0M 0

  老明从学校回家乡了。这日,和老歪、老文在小谷院的一家院里闲聊。

  小谷院是一组老建筑,多为清朝年间所建,有的建立在明朝的地基上。早年可是一派欣欣向荣,人声熙熙,现在年久失修,大多荒废,有的已倒塌。三人漫步其间,感叹不已。

  老歪:这些院当初住的都是小康之家。

  老文:大谷院是富裕之家,小谷院是耕读之家。

  老歪:那不一定。

  老明:基本上是乡村自治的主导人家。

  老文:扯到乡村自治上了。

  老歪:到底是教历史的。

  老文:俺记着这一片读书人比较多。

  老歪:是的。穷人供不上,富人不愿意,小康之家供的上、子弟也愿意学。

  老文:那时小学兴盛,致力于考证经典文本,还原古典本色。

  老明:是明遗老思考明如何失天下,认为是对古典的理解出了问题。

  老文:有人说不能只是在言论上打圈圈。

  老明:对。讲言行合一的学说出台了,乡村自治也是追求回归古典之一。

  老文:老子的小国寡民是不是这样?

  老明:你的想法奇特,应该说有一定关系,但你要知道,现在就是一个小村,也比老子所谓的小国寡民要大。

  老文:那时都是同姓之乡,现在是杂居之村。

  老明:那时相距比较远,鸡犬之声只能相闻不相见,现在是相闻相见,民众天天打交道。

  老歪:城里人可是邻居几十年,互相都不知对方姓啥。

  老明:咱说的是乡村。

  老文:乡村由家族自治变为乡村自治。

  老歪:这是历史,老明你讲讲。

  老明:乡村自治始于汉末魏晋南北朝。

  老文:那时动乱年代,乡村坞堡盛行。

  老歪:咱石林黑塔村和许多村一样,当年就是个堡子,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老明:是的。

  老歪:咱村明代才有。

  老文:咱村明代之前已不可考,但咱们这一带史前肯定有人活动了,有遗址呢。从大的方面讲,乡村自治的历史脉络啥样?

  老明:这就要说到魏晋南北朝时的庾衮了。庾衮曾两次主导建立乡村自治。第一次是晋朝八王之乱时,率其同族于居禹山;第二次携妻子适林虑山。

  老歪:离咱村不远的林州就是以林虑山得名的。当初商王武丁在林虑山寻着贤人傅说,才成就一番事业。

  老文:乡村自治离不开乡贤。乡贤是什么人呢?

  老明:乡贤,指那些长期居住在乡村,以道德教化乡里,以共财推动乡村治理,为村民所推崇敬重人或群体。

  老文:在社会相对安定的条件下才中吧?

  老明:是的。一但大乱来临,就会迅速向坞壁自治转化。庾衮在林虑搞乡村自治时,遭遇石勒攻掠,于是与乡人移据山头,地势险绝偏僻,易守难攻,地也得以耕种,其实就是史书上所说的乡村坞壁。但一时和平下来,庾衮又感到这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产生了“终焉之志”的想法。

  老歪:有时间去那里看看。

  老文:也看红旗渠吧。

  老歪:家门前的火车站,通向红旗渠,奈何有车不停。

  老明:《桃花源记》产生于动乱时代,是时代的理想,也是时代的特例。

  老文:乡贤如何实现乡村自治的?

  老明:首先是建立乡村保障,是乡村能实现自治的主要举措,没有经济基础是办不成事的,形式是义庄,义庄有义田和社仓。义田就是乡村的公田,有的家庭遇灾了,可以租种义田,摆脱贫困了,再把这块田让出来给更加贫困的家庭。地租归于义庄,用于乡村内部救济。社仓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乡村借贷机制,是朱熹创办的,脱胎于王安石的青苗法。王安石的青苗法其实是一种官方小额信贷,由政府强行推行的,后来青苗法被废除了。朱熹批评王安石,官员为了政绩,往往靠摊派来发放贷款,不管你需要不需要,也不管能不能收回来,于是出现了很多赖帐情况。但小额信贷现实又确实需要,民间早就存在。朱熹办的是乡村青苗法。社仓一般没有专门的仓库,在祠堂庙宇储藏粮食,粮食的来源是劝捐或募捐,存丰补欠。一般春放秋收,小歉利息减半,大饥全免。现在物流仓储业把朱熹视为开山鼻祖,尊为“紫阳仓祖”。

  老文:说到解困,乡村修建公共设施也是个办法。富裕的人家出钱出粮出物,穷困的人家出力。丰年办是锦上添花,荒年办就是雪中送炭了。

  老歪:是的。

  老文:乡规民约。

  老明:简称乡约。中国古代乡约太多了,直到现在,乡规民约在很多乡村还通行。宋代的《吕氏乡约》非常有名,是由“蓝田四吕”(即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吕大防)倡导制定的,对以后的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影响甚大。《吕氏乡约》包含四项,即“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看起来似乎是一些没有约束力的伦理条款,但是在乡土社会中,它的实际作用其实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被“出约”,后果就很严重,这个人在乡间就很难生存,同时这个家族的名声也受到损害。“患难相恤”包括对水火、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以及贫乏这七个方面的救济,是民间的社会救济制度。“乡约”是中国传统宗族社会一个具有自治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救济功能的制度设计,能够保证一个乡村宗族和谐、延续和稳定。

  老文:祠堂。

  老明:祠堂。一是集体崇拜祖先的场所,二议事场所,三是解决家族纠纷场所。集体崇拜祖先是培养家庭共同意识,议事是办理乡村公益设施,解决家族纠纷是维护乡村程序。乡土社会出现家族内部或村庄内部的纠纷,不是靠县太爷裁断,成本实在太高,主要是靠祠堂,这也是礼理的体现。

  老文:族谱。

  老明:族谱。一个家族的族谱,往往完整地记载一个家族的几十代人的源流脉络,即使这个家族在地理意义上已经四面八方,但心理上通过族谱是可以牢固地粘结到一起。族谱在古代乡村治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优秀的人还有几句话来旌表他的事迹。族谱还有惩罚的功能,如果一个人品行不端,就会被逐出族谱,这个人尽管肉体上还存在,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他已经不存在了,他的家族没有根了。

  老文:这是一家一族。现实是杂居。

  老明:但我们有个地理认同。

  老歪:老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老文:学校呢?

  老明:就是乡村义学。义学是与跟官学相区分,是以公益为目的乡村教育,尤其是支持那些贫困家庭的子弟上学。有义庄必有义田,有义田必有义学,来自村民援助和义田收益。

  老文:记着老辈人说还有讲学。

  老明:讲学是乡村知识分子用乡村言语对普通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宣讲道德伦理,这对于推行教化、对于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

  老歪:是政策演讲会么?

  老文:也差不多。说个古代例子。

  老明:泰州学派在讲学方面非常有影响力。明朝泰州学派以王艮(心斋)为代表。王艮是王阳明的学生,文化水平并不高,他认为“百姓日用即道”,主张用愚夫愚妇都能听懂的语言来解释圣贤之学。有很多知识分子失意之后,就致力于教化平民,如徐樾、颜钧、罗汝芳、何心隐等。

  老文:历史溯源呢?

  老明:乡里自治的传统可追溯到周代。《周礼》讲“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孟子描述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汉代讲“三老”治乡。最早的成文乡村自治制度,是宋代《吕氏乡约》,但是《吕氏乡约》在关中推行没有多久,北宋就被金人所灭,《吕氏乡约》也被人遗忘了。到了南宋时,朱熹重新发现了这个乡约,据此编写了《增损吕氏乡约》,《吕氏乡约》重又声名远播了。到了明代,朝廷大力提倡和推广乡约,于是众多乡约出现,其中王阳明的《南赣乡约》影响最大。与《吕氏乡约》相比,一,前者是人们自发的乡村组织;后者是政府督促的乡村组织,有官治的倾向。二,前者是自由参加,覆盖局部;后者是强迫的、覆盖全乡村。三,乡约组织人员数目增多了,官方也派人参与了。

  老歪:这是皇权不下县的表现吧?

  老明:现在对传统中国最流行的看法是“皇(国)权不下县”“县下行自治”。传统社会中农村的秩序主要由士绅与家族来承担,秦晖概括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老文:俺想,这只能盛行与轻徭薄赋时代。一旦朝庭失序,腐败盛行,就变异了。

  老明:啥说?

  老文说:一两代人还行,三四代人之后就变味了,乡约的组织者不再是义务的了;再着乡约后来由官方人士参与了,官方呢,肯定要收税费呀,一旦税费重了,乡村自治的主持人就成了皇权帮凶了。

  老明:是的。对于历代王权来说,面对广袤的乡村和分散的农民征取税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小农的剩余是非常有限的,决定了王朝难以供养庞大的官僚机构,一旦社会走向腐败,官僚队伍也就越来越宠大,税赋杂费征缴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时乡村自治社会的组织也就变异了,变服务民众为压榨民众。

  老文:人口因素。

  老明:秦汉至明清,历代王朝的人口一直徘徊在二千万人至六千万人之间,县保持在一千个左右,平均每县基本没有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规模。清代中期以后,人口由一亿人猛增到四亿人,平均每县所辖人口增加到十万至三十万左右,这时县以下形成二级甚至三级管理组织,如果全是吃皇粮的,朝庭跟本就负担不起,所以秦皇以来,中央只承担县级官员的薪棒,县以下是自己想办法,乡村也从家族自治过渡到乡村自治。

  老歪:不是说县以下乡村二级么?

  老文:人口多的县,还有区。

  老明:咱村还有人当过县里一个区的区长。

  老文:县下的区早就取消了。

  老明:有的地方有。

  老文:现在的官僚队伍太大。

  老明:所以很多地方实行并村并乡。

  老文:并区、并县甚至并市的也有。

  老歪:这都是为了降低行政成本。

  老文:对传统乡村治理如何评价?

  老明: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是一套非常有效的自治性的、内生性的、伦理本位的治理模式。

  老文:但能运行良好是极少数,大多数半死不话,少数异化为黑社会。如果众多乡约能真正落实起来,传统社会就不是这样子。

  老明:今天呢?

  老歪:很多乡村没有什么集体经济。

  老文:现在的乡村自治,办点事就靠上面给钱,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民主协商一下如何使钱。很多乡村没有积累,不负债就不错了。

  老歪:俺觉着过去的大队就是乡村自治的再现。

  老文:农业学大寨时,真正能学好是少之又少,要是真学的村子多起来,俺想肯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子。

  老明:生产队解体之后,乡村组织变得越来越让人不满意了。

  老歪:收费、罚钱项目越来越多,官民对立越来越严重。象咱们在外上班的,当年工资中有不少用于交各种税费。

  老文:在家里的,也只好去厂里打工挣钱交各种税费。

  老明:进入新世纪后没几年取消了各种税费。

  老文:收税费队伍越来越庞大,收的各种税费已抵不上收费成本了,更不用说政治上的极大负作用了。

  老歪:种地不赚钱,乡村不能自给自足了。

  老文:乡村自治不再是内生性的了,是靠外部输入才能维持。

  老明:你认为乡村自治体现了什么传统观念呢?

  老文:俺认为是《大学》。不过《大学》真正让人重视起来是朱子之后,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中,也是从朱子之后重视的。推动乡村自治,是“治国”的体现。要知道,上古时的国,人口也就是现在的乡村而已。

  老明:是的。今天咱们就说到这里,以后再继续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文:你别在言语上兜圈子,结合人物事迹讲。

  老明:中。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 文生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相关文档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