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脐灸对阈下抑郁(SD)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招募36例SD患者作为阈下抑郁组(脱落1例,剔除2例),招募36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剔除1例)。阈下抑郁组采用脐灸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8次;健康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观察阈下抑郁组治疗前后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评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别于阈下抑郁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入组时采集粪便样本,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阈下抑郁组治疗后CES-D和HAMD-17评分降低(P<0.05),脐灸治疗阈下抑郁总有效率为90.9%(30/3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阈下抑郁组治疗前Sobs、Shannon、Ace指数降低(P<0.05),Simpson指数升高(P<0.05),埃希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有害菌相对丰度升高(P<0.05),霍氏真杆菌属(Eubacterium_hallii_group)、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帕拉普氏菌属(Paraprevotella)有益菌相对丰度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阈下抑郁组治疗后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降低(P<0.05),Ruminococcus、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Paraprevotella相对丰度升高(P<0.05)。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Paraprevotella与CES-D评分呈负相关(P<0.05);Escherichia-Shigella与HAMD-17评分呈正相关(P<0.05),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与HAMD-17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S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脐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增加有益菌,减少有害菌,从而发挥疗效。
文章目录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1.6中止标准
2治疗方法
2.1阈下抑郁组
2.2健康对照组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3.1.1主要结局指标
3.1.2次要结局指标
3.1.3疗效评定标准
3.2不良反应记录
3.3统计学处理
3.4结果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