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生态网络构建及典型区域优化: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2024-05-23 西南农业学报170 2.11M 0

  摘要:【目的】探索喀斯特地区生态网络构建与典型区域划分、整体网络布局优化的方法,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称黔西南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有理有序开展的空间布局和模式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空间主成分分析筛选约束因子,形成综合阻力面,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和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及生态节点构建生态网络划分典型区域,结合生态断裂点及生态暂歇点识别,提出生态网络整体优化及分区管控建议。【结果】黔西南州生境斑块具有明显的分区差异性,核心区面积为5 908.81 km2,集中连片分布于研究区东南及西南部区域,生境质量较高;北部及中部区域因带状耕地分布较多,打破了林地的空间连续性,导致核心区斑块破碎化严重。基于MSPA识别出斑块面积大于1 km2的生态源地44个;基于MCR模型生成潜在生态廊道55条,总长度约2 563.422 km;基于生态廊道进行生态网络构建识别出生态节点43个。生态网络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中部及北部生态源地相对较少,导致生态廊道断裂,南北区域缺少物质信息交流的渠道。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生态典型区域并提出针对性管控策略,新增生态旅游景点26个、生态暂歇点39个和生态断裂点32个;提出生态网络整体优化布局建议。【结论】黔西南州生态网络构建及典型区域优化有利于形成更具连续性、完整性的生态保护格局和空间网络体系,进而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网络构建提供科学的生态网络范式,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策略。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资料与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基于MSPA模型的生态源地识别

  1.3.2 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性评价

  1.3.3 生态阻力约束因子选取

  1.3.4 空间主成分分析法

  1.3.5 基于MCR模型提取生态廊道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土地利用状况的景观格局分析及生态源地识别

  2.1.1 土地利用状况

  2.1.2 MSPA-景观类型

  2.1.3 生态源地识别

  2.2 基于空间主成分分析的综合阻力面构建评价

  2.3 基于MCR模型的生态网络构建评价

  2.4 生态典型区域分类保护与修复建议

  2.5 生态网络整体优化布局

  2.5.1 新增生态节点

  2.5.2 新增生态源地

  2.5.3 新增规划生态廊道

  3 讨论

  4 结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1/26专辑:论文下载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相关文档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