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寨港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塑料际”特征差异比较

2024-05-27 热带作物学报70 1.85M 0

  摘要:作为陆海交界处独特的潮间带生态系统,红树林是阻止微塑料进入海洋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沿海红树林已经成为微塑料的主要汇集地。为探究人工与自然红树林群落中微塑料赋存特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典型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以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和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为目标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开展原位暴露实验,比较PVC与PLA两种MPs在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暴露后微观形貌与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不同红树林群落塑料际细菌群落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与人工红树林群落中的MPs相比,暴露于天然红树林群落中MPs表面形貌塌陷程度更显著,接触角、结晶度和疏水性变化也更剧烈,表明天然红树林环境暴露加速了微塑料的老化过程。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塑料际”和周围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暴露于天然红树林群落中的MPs优势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而在人工红树林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在MPs表面大量定殖。其中天然红树林群落沉积物的pH水平为“塑料际”微生物结构的主控因子(p<0.01),而人工红树林群落沉积物中的NH4+-N含量与“塑料际”微生物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相比于人工红树林群落,天然红树林环境可促进MPs的老化效应及“塑料际”表面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结果阐明了天然和人工红树林原位暴露下PLA和PVC的理化性质及“塑料际”的构建过程,为进一步分析MPs“塑料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位试验点位概况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微塑料样品制备

  1.2.2 微塑料样品投放与收集

  1.3 “塑料际”形貌观察与表面特征分析

  1.3.1 表面形貌分析

  1.3.2 表面官能团和结晶度分析

  1.3.3 表面疏水性分析

  1.3.4 表面元素分析

  1.3.5 DNA提取、扩增子测序及生物信息的获取

  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塑料表面微观形貌变化

  2.2 微塑料表面疏水性变化

  2.3 微塑料官能团变化

  2.4 微塑料结晶度变化

  2.5 微塑料化学元素组成变化

  2.6 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响应及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2.6.1 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多样性

  2.6.2 人工和天然微塑料际的细菌群落结构

  2.6.3 环境因子分析

  3 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1/26专辑:论文下载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相关文档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4057410号-1